訪談、撰寫:山田雄一郎;譯者:徐維琪(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註解:工會性別平等委員會 于政民 主任委員;校閱:謝佳穎 醫師工會理事
報導出處:https://premium.toyokeizai.net/ud/magazine/pubdate/20180908
本章節摘自週刊東洋經濟 2018年9/8日號 [雜誌]:醫學系與醫師的大問題,原文標題:「女性医師では現場は回らない」は本当か
翻譯報導,全文如下:
「女醫師沒辦法撐起醫療現場」是真的嗎?
訪談、撰寫:山田雄一郎
「一個男醫師抵三個女醫師」、「女醫師的離職率較高」…。這些充滿主觀與偏見的話時有所聞。為深入了解,本刊採訪了活躍於國外的研究者暨職業女醫師。
立教大學現代心理學系教授 精神科醫師 香川莉香
● 1960年出生。1986年畢業於東京醫科大學。活用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從如何應對現代人的心理問題到評論次文化,活躍於廣泛的領域。(攝影:梅谷秀司)
東京醫科大學並不是最頂尖的大學,但仍是相當優質的中堅學校。所以得知此次事件(女性入學差別待遇)時,我相當震驚,覺得怎麼這麼爛、到底在幹嘛,有種無力感。
我對於東京醫大的印象,無論是在學時還是現在,都是「會接受女性入學的大學」。當時跟我同年級的大概有兩成是女生,跟同校的上下屆和其他學校比都算多。最近的話,只有從大學校內人士口中聽到:「(學生)將近五成是女性,好吃驚。」沒聽說女性在入學測驗時受到歧視。
可能是為了應付一直提出要求的OB
東京醫大培養了數代紮根於該地區的醫師,大學與當地醫院的關係十分密切,醫學生畢業被派到附設醫院這點也備受期待。在這樣的脈絡下,便有人說「(醫院的)OB話語權很大。」
另一方面,女學生不會想去偏遠地區的醫院,也有人說她們不會想進入整形外科與神經外科這種工作較勞累的科別。因此地區醫院的 OB 或許就向日井正彦前理事長表示「希望增加更多的男學生。」所以在女學生入學比例超過四成的隔年起,可能就有減少女學生的操作。
但是並沒有證據顯示減少女學生就可以使更多學生前往偏鄉,或是去工作較勞累的科別,也有許多女醫師在地區醫療以及外科方面努力,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這次的事件真的很糟糕。
女性的歧視絕不應該發生,但讓男性占優勢的分數操縱是因為學校要向OB表態,顯示出「大學有在為增加地區醫院醫師的招募著手進行對策」這樣「做做樣子」。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 山口一男
● 1946年出生。1971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理學院數學系、並進入舊總理府統計局。1981年取得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學位。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於1991年擔任現職迄今。(攝影:梅谷秀司)
「女性醫師在能力上不如男醫生」只是偏見。女醫師的表現並不低於男醫師。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的研究顯示「女性內科醫生的病人治癒率高於男性內科醫師」最近成為熱門的話題。而在患者的平均滿意度上,女醫師也高於男醫師。根據 1992 年在美國醫學雜誌(AJM)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在專科醫師中因醫療過失而被患者控訴的人數,男醫師大約是女醫生的三倍。
在日本,績效並不是透過治療率或患者滿意度等結果來衡量,而是用工時或離職率,然而這是錯誤的。又,有人拿男醫師的長時間勞動跟女醫師比,指出「女醫師的工作量較少」,但多數男醫師並沒有參與家庭勞務與育兒,讓女性全包家務與育兒,再來指控「女醫師的工作量較少」顯有不當,因此首先要改變的是家庭勞務與育兒的男女分擔不均現象。
被誇大的「高離職率」
「由於女醫師的離職率高,在醫療現場並不能指望她們」是個誇大的事實。根據內閣府的資料,25–60歳的平均就業率,男醫師約為91%,女醫師約為84%,僅相差7%。這種程度的差異,如果社會能改變如工作與生活平衡,就能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中,女性醫生的比例平均為 45%,中位數為43%。日本則是先進國家中最低的,好不容易達到了 20%。在高度專業化的醫療產業中女性的升遷被推延,若其原因是醫學院入學考試時發生的女性歧視,那真的是無言以對了。政府若忽視這個問題,我認為來自國外的優秀人才不會有「想在日本工作」的想法。
公益社團法人日本女醫會理事 青木診所院長 青木正美
● 1958年出生。獨協醫科大學畢業。進入國立櫪木醫院第一麻醉科後,於1996年開設了緩解疼痛專門的青木診所。(攝影:尾形文繁)
在日本,大學醫院的管理部門(醫局)一直以來維持著醫師人事系統決策權,並派遣醫師到全國各地以確保醫療品質。如果說不得不在醫學院入學考試時差別對待女性才能維持(醫療現場),那只能說現在的醫局系統到了極限。
有人會說「女性的差別待遇在醫療現場是理所當然」、「女醫師沒辦法撐起醫院」,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國外醫院的情況。有些國家的醫師中女性有過半,證明了會有如此發言,只是因為沒有考慮過醫療領域女性差別待遇問題。
人類的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
雖然印象中男醫師總是很努力地在工作,但很多人其實只是悠悠哉哉地在上班。因為人類的注意力不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事實上醫師是不應該長時間工作的。如果都要仔細聆聽並善待患者,不太可能工作超過八小時。
若以「男醫師不會拒絕長時間勞動」為由,合理化醫學院入學測驗時對女性的歧視,是非常大的錯誤。無論性別如何,本來就應該禁止長時間工作,要盡快建立一個不需要長時間工作的環境。
事實上以大野醫院事件(2004年剖腹產孕婦死亡,執刀醫師被逮捕與起訴)為契機,相較於其他科別,產科的勞動條件改革正在一步步進行著。雖然選擇產科的醫生原本就很少,但在這一事件的影響下全國的產科醫師又更稀少了。各家醫院驚覺「現在不是以孕產育兒為由,讓女醫師離開職場的時候」,紛紛致力於勞動環境的改善,嚴重的醫師短缺促進了改革。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内科學助理教授 津川友介
● 1980年出生。畢業於東北大學醫學院,並於美國哈佛大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與哈佛大學,並從 2017 年起擔任現職。
由女醫師診治的病人,其死亡率與再入院率皆比男醫師低─一項由哈佛大學研究,並發表於 2016 年 12 月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論文[註1]提出了這項結論。
調查美國的內科緊急住院患者30天內的死亡率,以及出院後30天內再次住院的比例,其中女醫師照顧的病患兩項數值皆比平均值低了4 %。
如此大的差異不容忽視。舉例來說在美國,心肌梗塞死亡率隨著新藥的開發和治療的發展,花了十年時間才降低了 4%。要舉例的話,女醫師的病人就像接受了2018 年的最新治療,男醫師的病人則像是在 2008 年接受了 10 年前的治療。既然存在最新的治療方式,有多少患者會希望接受 10 年前的治療?
女性醫師會盡量避免風險
其他研究論文也提到,女醫師比男醫師更遵照臨床指引來治療病人,也較會與其他的專科醫師討論。
最近,亦有研究結果[註2]指出,女醫師比較會關注病人的言論。女醫師讓病人講了 3 分鐘才打斷病人,而男醫師只用了 47 秒。
我認為這是對風險感知性的差異所導致的結果。相較多數女性傾向避免風險,男性在承擔風險時不太會感到壓力。
有關內科醫師的討論如上所述,在外科方面有研究指出,術後死亡率並不會因男醫師或女醫師而有所差異。在美國,第一線總是率先解決問題,我也希望日本的醫療現場能帶頭消除歧視。
[註1] Tsugawa, Y., Jena, A. B., Figueroa, J. F., Orav, E. J., Blumenthal, D. M., & Jha, A. K.(2017). Comparison of hospital mortality and readmission rates for Medicare patients treated by male vs female physicians. JAMA internal medicine, 177(2), 206–213.
[註2] Barr, D. A. (2004). A Time To Listen.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40(2), 144.
參考資料:Tara Parker-Pope (2018). Should You Choose a Female Doctor?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