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災補償》明明是因公染疫,為何要辛酸吞腹內?作為醫療人員,你值得被更加珍惜|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國家、雇主如何對待職業傷病認定與補償職業傷病中的受難者,凸顯了我們如何看待基層勞工的價值,更是健全職場環境的重要防護網。

幾個月前,我們曾經與其他工會一起舉辦過記者會,談的議題便是因公染疫。當時我們發現,醫護人員確診風險大、機會高,但實際上卻受到院方刁難,不被認定為職災,因而少領勞保補償又得扣薪扣假。

為什麼想被認為職災這麼困難?經過我們了解,發現除了醫院基於成本和聲譽等各種考量,在認定職災上給予醫院員工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以外,更有許多醫療工作者完全不知道如何爭取自身的合法權益。當時我們甚至發現,疫情最嚴重的5–6月,全台僅有450多位的醫療業工作者申請COVID職災補償,遠低於我們所估算因公染疫的人數!

後來我們透過洪申翰委員辦公室持續追蹤,終於盼到這個數字有了比較正常的成長,在7、8兩月間申請COVID職災的醫療業勞工人數達到1284、1851人,且核發給付比率接近99%,意指醫療業的高風險及高度職業因果關係是勞保局所認可的,我們的同袍可以大膽放心循正當管道,爭取應該享有的保障!

當然同一時間,我們也要認知到這樣的數字仍然不足以凸顯醫療業在疫情當中所面臨的相對風險;再者根據洪委員辦公室所提供的「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申請狀況,全台灣自109年起仍僅有寥寥數百起案件申請這個補助,與我們認知到的狀況十足有落差。

工會日前去電洽詢疾管署,為何去年7月送案的申請案件,至今還毫無音訊?

疾管署的承辦人員回應,這個補助核發與否、金額多寡,是由一個委員會開會決定,會議「大約」2–3個月開一次會,但還是要配合委員的時間。

要怎麼加快這筆補助的核發速度呢?依常理推論,政府單位或許打算積累一定案量以後再一次開會解決,但假使申請的醫護、防疫人員數量寥寥無幾、不及千人,這筆錢「欠過年」的機會就非常高了!

所以,與其抱怨紓困撥款快、醫護津貼拖,我們能做的事情是,符合因為執行防疫或照顧工作而感染COVID的人員,都去申請補助!做法也非常簡單,細節可以再詢問工會。

1⃣下載相關表單(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申請書

2⃣填寫因公染疫的具體細節,內容能多仔細就多仔細,如果能夠附上職業醫學科的因公染疫證明、因為病情而無法工作上班的日數、門急診就醫紀錄則更佳

3⃣不一定需要醫院核章!不一定需要醫院核章!不一定需要醫院核章!(很多人怕這關過不了沒申請,所以一定要講三次)

4⃣直接掛號的方式寄到疾管署,然後開始電話催促進度

先前曾有新聞指出2021年的「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每人核發3–6萬,當時因為數字太低還引起不小波瀾。2022年的疫情條件下我們預料金額不會那麼高,但因為照顧病人所蒙受的風險及犧牲,豈能輕易放水流?

_____________

👉全台西中牙在職醫師/線上加入工會

https://linktr.ee/taipeidoctorsunion

--

--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Written by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人民的健康 醫生照顧 醫生的健康 工會來顧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