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網址:https://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147/3/e2020009936
今年三月,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官方期刊,刊登了一篇研究,主題是《延長工時對住院醫師神經行為表現的影響》。
本會會員代表曾培琪醫師為大家簡短的摘要如下,邀請有興趣的朋友點選連結自行閱覽!
工會評論:本篇研究對象為美國的住院醫師,雖然國情不同、研究也不一定可以顯現科別不同的差異,況且對於縮短醫師工時各方都有不同建議,但我們衷心盼望台灣也能夠有類似的本土研究,希望可以讓更多的醫師都能夠更健康、更專注地為病人和醫學工作!
摘要
美國ROSTERS團隊,針對在包括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六所兒童醫院小兒加護病房的294位第2年與第3年住院醫師的工時、行為能力與醫療過失發生率進行研究,比較具有連續工作24小時以上班表者(下稱延長工時)與最長連續工時16小時班表者(下稱縮短工時)的行為能力減損程度、嗜睡程度以及醫療過失發生率。
研究發現,延長工時者在上班期間的行為能力減損程度高、嗜睡程度高,且經校正工作量後,嚴重醫療過失發生率也較高。此外,在操作延長工時或縮短工時班表的四週期間,住院醫師的行為能力減損與嗜睡程度均逐漸提升,且延長工時者較縮短工時者嚴重。
該研究團隊指出,美國住院醫師評鑑委員會(ACGME)於2017年取消第一年住院醫師最高連續工時16小時的限制,使得住院醫師得連續工作長達28小時的政策並不適宜。
目標
研究延長工時(連續工作24小時以上)相對於縮短工時(最長連續工時16小時)對於第二年與第三年住院醫師行為能力的影響。
研究方法
資料來自於6個美國小兒加護病房的294位住院醫師。住院醫師分為延長工時組與縮短工時組工作4周,前者每二到三個班就有一超過24小時的班,後者則幾乎沒有超過16小時工時的班。
受試者資料包括每天的睡眠與工作紀錄表,以及每班2–5次的10分鐘精神運動警覺性任務(Psychomotor Vigilance Task, PVT)與Karolinska嗜睡程度量表(Karolinska Sleepiness Scale, KSS)資料。
研究結果
延長工時組相對於縮短工時組的平均注意力欠缺程度較高,反應時間、主觀警覺程度也較高(具顯著性)。上述的影響於工作的四周內持續存在,且注意力欠缺與住院醫師相關的嚴重醫療過失(serious medical errors, SMEs)具有相關性。雖然縮短工時組的嚴重醫療過失發生率較高,但是經工作量校正後,發現縮短工時對於嚴重醫療過失的發生有保護性效果。
結論
延長工時所造成的行為能力減損可以透過限制連續上班時數改善。本研究所得數據與嚴重醫療過失的發生率的關係顯示延長工時減損行為能力,並會危及病人安全。
➤ 加入工會即贈醫用筆袋
🗣 西、中、牙醫、非台北市、歡迎入會
➤ http://bit.ly/NewTopPost
👩⚕ 我是醫學生、我想加工會
➤ http://bit.ly/500Support
👨⚕ 線上捐款金額自由訂
➤ http://www.medunions.tw/
〔訂閱追蹤〕
🔍 instagram.com/taipeidoctorsunion
🎬 youtube.com/c/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 twitter.com/DoctorsUnio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