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大醫院精神部、2.國家衛生研究院
過去不太愉快的事情,回想起來時覺得沒這麼糟; 稍縱即逝的快樂,在我們回憶中則顯得特別甜蜜。當我們回憶過去的工時時,是不是也會被「回憶性偏差」(recall bias)的效應影響呢?
我們最新發表在《醫學網路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JMIR), IF=5.43)的研究,邀請每週平均工時大約66.94小時的內外婦兒科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安裝我們開發的「行醫記錄器」app。該 app 使用 GPS偵測的原理,自動記錄醫師工時。接下來我們使用標準勞檢規格,在連續兩個月的月底,詢問醫師們回憶的工時。我們詢問醫師們三個時間區間的回憶工時,分別是上一週、上上週、過去一個月在醫院的工時。透過比對 app 紀錄工時以及勞檢訪談工時,我們歸納出評估回憶性偏差的指標,如下兩種:
(1)訪談所得的自述工時與 App 紀錄工時之間的時數差異
(2)受試者無法精準記得工時的天數比例
「行醫記錄器」透過偵測受試者手機GPS定位的原理,記錄每天進入醫院的時間以及離開醫院的時間。App界面如(A)所示;App記錄的每日工時資料如(B)。圖(B)的後半段即(C)的圓點藍線(App-recorded work hours)。每個月月底時,我們與受試者進行模擬勞檢訪談,得到受試者上週、以及上上週的回憶工時,如圖(C)中的橘線 (self-reported work hours)。
受試者由行醫紀錄器App記錄到過去一個月(last month)的平均工時是66.94小時(App-recorded work hours,在圖中以空心長條圖表示)。由勞檢仔細詢問的平均工時則是60.24小時(self-reported work hours,在圖中以灰色網底長條圖表示),勞檢詢問得到的工時,比 App記載的工時,低估了11.5%-12.0%。上週工時的低估時數為 -8.97±8.60 小時; 上上週工時的低估時數則為 -6.48±8.29 小時。分析顯示,工時越長的醫師,對過去一週的工時低估的程度會越多 (r = -0.410, P = .013)。對於更久以前的工時,則是記憶會更模糊(對上上週的工時,能回憶的天數更少,r = 0.489, P = .002)。這項實驗證明了醫師們也會用「回憶性偏差」的心理機制,美化過去的工作時數,對超長工時的過去,我們記得的是工時沒這麼長,或者更容易去忘記自己經歷了多長的工時。
勞檢真的可以準確檢查工時嗎?這項研究提出了重要的證據與思考:單純透過詢問的勞檢,可能得到的是低估的工時數據。本研究中模擬勞檢時,平均一位醫師的答題時間約為9.7分鐘。如果可以利用app記錄工時,不僅可以排除「回憶性偏差」的低估效應,還可以省下勞檢所需花費的答題時間,改善勞檢的效率。
*本研究特別感謝所有的醫師受訪者,以及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的協助!
📖 論文全文:Wang HH (王曉涵), Lin YH (林煜軒). Assessing Physicians’ Recall Bias of Work Hours With a Mobile App: Interview and App-Recorded Data Comparison. J Med Internet Res 2021;23(12):e26763
_____________
👉全台西中牙在職醫師/線上加入工會
► https://linktr.ee/taipeidoctors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