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月至今,醫材差額自費政策有何改變?
台灣民眾使用部分醫療器材,國家統一支應與相對應健保醫材相同的價格,民眾再以差額自費的方式向醫院購買,醫院的訂價隨其議價能力等各項因素的不同,有相當之差別。
衛福部於今年6月提出,將參考各醫院採購價,制定差額負擔上限,許多醫院可能因此需要降價,政策擬定過程粗略,疑似未與利益團體善盡溝通職責,引起極大風波,蔡英文總統、陳時中部長親自介入,最後裁定政策暫緩,預計2個月時間研擬新的方案。
兩個多月過去,目前的政策又是如何呢?
請 按讚 分享 或留言給工會更多建議!
根據新聞報導與衛福部最新說法,原本的「上限價」方案將改為對於「極端值」進行管理。
過去健保署值接劃出收費上限,曾引起討論認為影響太多醫院,目前的作法則是將各醫院的收費方式一字排開,並且設定PR值,也就是說,若某間醫院在某項醫材的收費高出太多,雄踞排行榜前幾名,便會收到各種型式的關切,了解為什麼會賣這麼貴(幾乎等於要求降價)。
截至今日,「八大類醫材」當中僅剩冠狀動脈塗藥支架這個項目尚未有定論,原因是學會認為醫材分類須再討論,其餘七項差額自費醫材都將適用新制。
以「生物組織心臟瓣膜(整組)-無縫線」這項醫材來說,根據6月11日由自費醫材比價網下載的報價來看,全國共有兩間廠商供應,有39間醫療機構採購。
若以6月時健保署的自費差價上限351,787元來砍,共有5間醫療院所需要調整收費;以9月版自費差額極端值450,000元來說,有兩間醫院收費剛好等於極端值。
另外從9月1日在自費醫材比價網上看到的資訊來說,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這幾個月在媒體與政府各種軟硬兼施之下,已經沒有任何醫院收取45萬的費用。
另外,以人工水晶體當中的「特殊人工水晶體(多焦點-二焦點、非球面(含黃片))」為例,依據9/1在自費醫材比價網上所搜尋到的結果,全國共有1008間不同的醫療機構採購數間廠商所提供的產品。
健保固定給付2744元,而9月1日上路的「極端值」差額則訂在60000元,高於此價格的醫療院所都必須降價,共計有214間(21%)將面臨價格調整。
另外一類「特殊人工水晶體(多焦點-二焦點、非球面、散光(含黃片))」極端值訂在90000元,全國520間醫療院所,有112間迄今尚未符合規範,同樣佔約21%。
過去面對醫材定價問題,最廣為人知的論述是擔憂,醫材價格屢屢降低,是否造成廠商退出台灣市場,或是讓新科技無法進入台灣,造成民眾就醫權益受損。
也有人質疑,整個研商的過程未參酌受影響專業團體意見,導致政策出爐以後受到百般質疑。
如今2個多月過去,健保署的研商已有結論,上述的問題有獲得回應與解決嗎?又會衍生什麼新的問題?
歡迎大家討論,也歡迎與工會共同繼續追蹤。
______
🔔 工會製作此份圖表的原始資料來源: http://bit.ly/09-01-Orz
______
👩⚕點我加工會(醫學生) bit.ly/500Support
👩⚕點我加工會(在職醫師) bit.ly/3000Support
【非執登台北市也可入會】
👩⚕線上捐款金額自由訂 http://www.medunions.tw/
〔訂閱追蹤〕
👨⚕ instagram.com/taipeidoctorsunion
🔔 youtube.com/c/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 twitter.com/DoctorsUnio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