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醫師節,拒用血汗換榮譽|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製圖:徐維琪

救人前要先救自己。

救人是醫師的天職,專業是我們謀生的工具。但榮譽不能和剝削等價交換,沒有完好的身心狀態,要怎麼對自己的病人負責?

2017年世界醫師會發布新的《醫師誓詞》,當中除了「以病人的健康為首要顧念」以外,更強調「我將致力於自身的健康、福祉與能力以提供最高品質的照護」。

五年過去,經歷過一場COVID疫情的洗禮,國家與社會是否已將醫師的健康與福祉,視為醫療品質的重要一環,努力地朝向現代先進國家努力?

還是,醫師仍然困陷在嚴重的職場壓力與過勞,沒日沒夜的工作,難以取得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或者,醫師依然服膺於醫院的管理威壓,因為一旦不合管理階層胃口,很快就得面臨調職或失業?

我們有自由選擇工作的自由嗎?或是一紙契約,隨資方畫下的天文數字違約金,就必須無怨無悔燃盡青春?

2022年,我國仍有超過9成的醫師,未受勞基法或任何勞動法規的保障,宛如不給防護設備就要站上抗疫現場,讓醫師的安危與病人的安全,繫於運氣之上。

如果你也覺得醫師值得更好的工作環境,病人值得被身心健康無虞的醫療人員照料,請響應我們的訴求「專業者也是勞工,拒用血汗換榮譽」

「醫師尊嚴,缺一部法律保障」Q&A

Q1:醫師不是都過很好嗎?為什麼需要法律保障工作權益?

A:醫師表面上看起來坐領高薪,但實際上付出的工作時間也更長,面臨到更高的心理壓力及醫療糾紛的風險。但外界往往看到光鮮亮麗的一面,不知道醫師群體內部也有相對弱勢的醫師,他們經常受限於醫院的種種規定綁架,發生爭議時求助無門,反比一般的受薪勞工更難獲得同情與協助。我國雖在2019年正式將部份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保障,實際上仍有超過9成的受僱醫師沒有一套健全的法規來完善其工作環境保障。

Q2:聽起來多個保障是很好,但真的有人因為沒有法律保障受害嗎?

A:醫師表面上是多金的高專業族群,實際上我們和一般的求職者一樣,面對醫院提出的條件往往無力討價還價,在契約裡常出現種種不平等條約,例如任由醫院調動工作場所不得有異議、例如強迫分擔不屬於自己責任的醫療事故賠償…。

相關法規權益附表

2022年中彰化一位邱姓主治醫師遭到中部某醫學中心以期滿不續聘的方式解雇,醫院不須負擔資遣費也不需要說明解僱理由,便能讓一位醫師失去其貢獻數十年的崗位。2020年,高雄一位醫師遭到醫院求償過往薪水總和2倍的違約金,只因他不願意繼續配合醫院的不合理工作條件。缺乏一套妥善的法律規範,會讓醫師在臨床救人之際,還得分身擔憂自己的飯碗。

Q3:有了法律保障就可以解決一切醫師的勞動問題嗎?

A:曾有一位屏東的主治醫師,擔任醫院的企業工會理事長,期間對於醫院施政有許多批評,基於病安要求提出合理建議,也時常針砭時事、表達對於公共政策的看法,但最後卻慘遭醫院掃地出門,該醫院迄今仍不願認錯,醫師也無法回復職位。

我們了解醫療體系尚有許多問題,包含醫院高壓管理制度、健保制度的不友善、醫糾責任的風險等等,但在面對這些問題的同時,保護在體制中願意表達意見的人,才能保存改革的星星之火。

Q4:政府對這些問題難道毫無作為嗎?目前進度為何?

A:在2019年少量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以後,政府針對醫師勞動權益保障的進度便就此停滯,不僅不思以《勞基法》保障全體醫師權益,獲得民團支持的《醫療法》「勞動專章」草案也胎死腹中。疫情期間理論上更要能夠理解醫師的艱辛,實際上就算爆發了前述彰化邱醫師的嚴重案例,仍然只用打太極的方式回應民間聲浪,沒人能預期何時勞基法或醫療法的討論能夠重上檯面。

Q5:為什麼要在醫師節推動這個議題,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A:過往醫師節都是一個張燈結綵表揚優秀醫師的節日,會有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政府官員也爭相表達對醫療人員的支持,但我們希望凸顯出,醫師不是只有懸壺濟世仁心仁術的面貌,背後也有犧牲和制度使然下的委屈。

以往每年的醫師節,我們都曾舉辦公開活動陳述醫師們所面臨的困境,今年適逢三年大疫尾聲,也有高關注度的醫師勞權受害事件,因此也想藉機讓社會大眾認識到醫師的柔軟脆弱,並讓政府聽取改革的迫切聲浪。

_____________

👉全台西中牙在職醫師/線上加入工會

https://linktr.ee/taipeidoctorsunion

--

--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Written by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人民的健康 醫生照顧 醫生的健康 工會來顧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