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5》以篩代隔,還是完整居隔?
最近在醫院當中,與確診者(病人、家屬、同事、家人)有過密切接觸的醫護人員,能否返回工作,是個相當敏感的話題。
有的當事人被匡列後抱怨小題大作,有的人沒被匡列到擔心變成防疫破口,更懷疑醫院故意降低傷害範圍,以確保人力足夠可以排班。對主管而言,匡列的太多了,整間醫院難以營運,匡列的範圍小,則會擔心無法阻止院內感染,也是相當的為難,尤其在本來就可能人力不足的前提之下。
台灣現行的政策仍屬「完整隔離」,確診者被診斷前2日密切接觸的對象,都需要隔離10日不能到醫院上班。但如果醫院因為大量匡列隔離員工導致營運困難,則可讓員工「每日戳鼻」(台灣疾管署已同意以唾液代替鼻腔採檢PCR),提前返回上班而不需隔離,近日有地方首長提出,未來可能會更大規模採用這種「以篩代隔」方案。
對比之下,其他國家的「共存」政策顯得更為明顯,以美國及日本為例,大致上都規定已獲完整疫苗保護的醫療人員,縱使是密切接觸確診者,也不需要接受隔離措施,可立即返回職場上班,期間也未規定要以密集PCR來確保安全,可以較為低成本、低負擔但仍準確的快篩替代。詳細的規範內容,在下面為大家做一個簡要的整理。
當然不是說,台灣要立刻走向美日等國的路線。許多醫護人員也擔心將病毒傳染給家中幼兒或高齡長者;但維持嚴格的隔離策略,也可能使醫院及個人更加拒斥讓出現症狀的員工採檢,反倒無法控制病毒流往免疫力低下者。
總之,逐步開放、漸趨共存的策略已勢不可免,我們希望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涉及醫事人力運用的問題上,應參酌能夠代表第一線勞工之工會團體的意見,以避免對從業人員士氣的打擊。
_____________
👉全台西中牙在職醫師/線上加入工會
► https://linktr.ee/taipeidoctors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