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5🎄聖誕節特輯》新手醫師爸媽大哉問|工會訪談會員

製圖:徐維琪

自從學生時期踏進醫學院以來,「醫師」這份工作就成為人生各階段的最大顧慮,每一步的考量都脫離不了訓練、進修、職場同儕…,幾乎是跟著醫院或學會的體制在走。相較一般學門、職業,從醫的生涯規劃明確,許多人便參考職場前輩成家立業、孕產育兒的安排,趁早定下各個人生目標的時程。

不過,職涯路上仍有許多面臨決斷的時候,工會訪談兒科與內科的醫師夫妻👫,告訴你懷孕有哪些規劃?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對工作有什麼影響?趕快點開懶人包,看看過來人的經驗談。

孕產育兒的考量&規劃?

👩‍⚕生兒育女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份,本來就有規劃要懷孕。除了考量家庭後援、個人狀態,工作還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是R懷孕,對科內影響較大。我是在當總醫師的時候懷孕,因為CR幾乎是二線班,體力的負荷較小,而且值班少,找人幫忙cover也比較方便。科內的學姊也多選在這時候,有事先打聽懷孕會遇到什麼狀況,做好心理準備,也幸好這一屆人力還算足夠。

👨‍⚕兩人都是醫師,在同一家醫院工作,經濟上,請假扣薪對其他行業可能會是負擔,對我們影響就比較小,但也要考量不同家庭的消費模式。因為了解醫院職場文化,可以想見彼此會有什麼心理壓力,所以比較好溝通,能一起面對挑戰。

職場環境對懷孕醫師如何?

👨‍⚕一個科別對懷孕的友善程度,跟人力是否充足很有關係。如果有人請假,負責人力調派的 #部總 就更要煩惱,怎麼分配去各次專科輪訓的R。人力愈少,缺一個人工作量就差很多。內科現在規模變大,人力、權力分散,上司、同儕壓力減少,懷孕阻力也小了。

👩‍⚕兒科雖然不大,但好像普遍對孕婦比較友善,可能是其他科人力更缺。從當R1起,科內幾乎都有一、兩位孕婦,但是R要值一線斑,有人因此負擔加重,難免會有被剝奪感。當時大家決定開誠布公,在群組裡熱烈討論,協調平時、假日各排多少班,大家可以幫忙多少,最後達成排班共識。

👨‍⚕不否認部分科別有「不能懷孕」的內規存在,愈熱門的科愈是挑人,也是體現出VS和R間的權力不對等。但是除了制度上,還有很大層面是職場文化問題,大家都怕自己權益受損,所以不排斥內規,還會欺負違反的人。

從懷孕到出產,這段歷程的心得?

👩‍⚕我自己在孕期中沒有嚴重的不適,除了第17週,因為子宮頸比較短需要休息。當然,有時候會有些情緒、煩惱。很感謝同事的包容,在小地方都會主動幫忙,很溫暖。

👨‍⚕小孩出生後,我請了育嬰留停,除了想要分擔更多照顧任務,減輕伴侶負擔,也希望可以跟小孩多相處一點,但留停結束後就要靠家裡後援,會請女方媽媽幫忙。身為醫師,極少有人可以在家顧小孩,其實本來有請至少半天的在宅保母,一個月要4萬,但是因為疫情,保母後來就不敢來…。

👩‍⚕為人父母每天都提心吊膽!就算在兒科,也沒有贏在起跑點XD面對各種挑戰,需要做好心理調適,小孩每兩天就有新狀況,像是不吃不睡、過敏、照顧跟健康的問題都趕快估狗,看人家分享經驗。

請假有哪些影響,怎麼安排工作?

👩‍⚕覺得生產這部分還好,前輩在醫學中心或診所也可以兼顧工作,沒有影響到以後的職涯規劃。自己是按照計畫懷孕,並在工作的醫院生產,找信任的醫師、離家近的月中。我請了2個月的產假,也讓同事知道預產期,當班的人就有心理準備。但礙於訓練年限,我沒辦法請育嬰假,1天都不行,不然考試直接延遲1年。

👨‍⚕我請了5天陪產假,並先跟總醫師講好,安排在人力多的團隊,到時才不會讓夥伴負擔加重太多。雖然有告知預產期,但請假比較臨時,對同事還是會不好意思。雖然這些前期的溝通、工作安排不是義務,想要維護職場人際關係,自己還是要努力。而我能請2個月的育嬰留停,主要是因為不影響到考試,因為PGY在內科可抵時數,所以我的訓練時數夠,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

要讓環境對懷孕更友善,有哪些著力點?

👩‍⚕我覺得工會的訪談是很好的開始,讓過來人講述各自遭遇的困難,有一定的累積後,對各醫院文化、制度的比較若引起討論,不只雇主,勞方也會更重視懷孕醫師的議題。許多人身在這樣的職場文化中,不覺得需要改善,或是會先自我檢討,但是透過不同科別、職類間交流,就有機會反省、重新檢視現行制度。

👨‍⚕整體而言,醫療職場的懷孕風氣還是相當落後,想要提升文化,首要之務是提升勞動條件,像臨時要請假,發現沒人能即時替補,就是人力問題。再來是制度面,次專科訓練若可以比照專科,讓產假的彈性存在,對生產更友善,例如請4個月以內不影響考試資格,或條件性通過,之後再補時數。
(請參考: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DU2017/posts/808029659829720

👨‍⚕當時為了請假,夫妻倆有去了解一些科別的訓練規定,我才發現像感染科,產假不會影響到訓練時數,但育嬰假會。現況,要開門給育嬰假會有很多問題,但如果愈來愈多人反映,說不定以後會有機會討論,進而推動友善法規,促成職場文化改變。
— —
延伸閱讀:
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往醫院的路上:醫事工作為何讓爸爸缺席?

我是醫師,也是新手媽媽:醫護育兒與工作的拉扯

_____________
👉全台西中牙在職醫師/線上加入工會
https://linktr.ee/taipeidoctorsunion

--

--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Written by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人民的健康 醫生照顧 醫生的健康 工會來顧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