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經濟》東京女子醫大超過百位醫師離職|2021.04.20|日語新聞翻譯

記者:岩澤 倫彦;譯者:徐維琪(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報導出處:https://toyokeizai.net/articles/-/423926

原文標題:スクープ!東京女子医大で医師100人超が退職──一方的な経営陣の方針に抗議の意思表示か

製圖:徐維琪

翻譯報導,全文如下:

獨家!東京女子醫大超過百位醫師離職──向獨斷專行的經營政策表示抗議

記者:岩澤 倫彥

位在東京新宿的東京女子醫大醫院,內科為主的大量醫師離職。(記者岩澤倫彦攝影)

本刊獨家報導,在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的三個附設醫院,超過百位醫師在3月集體離職。新進醫師還來不及補足缺口,4月起,各醫院將在醫師大幅減少下迎來新年度。正值第4波新冠肺炎疫情,東京的醫療體制必受影響。

去年,因為夏季獎金支出歸零,導致約四百位護理師提出離職,這次則是有百位醫師集體辭職的異常事態。

醫師們為什麼不得不離開東京女子醫大?知名醫大內部的嚴重問題,本刊將深入追查真相──。

【一、百人以上的醫師陸續離職】

「當年輕醫師說想辭職的時候,我也不想阻攔,繼續留在這裡也不能保證狀況會改善,換作是我也早就走了。」透過電話,資深醫師用疲憊的口吻說道。
得知陸續有醫師離職的消息,記者探訪多位醫大相關人士,確信了有大量醫師集體離職。

位在東京新宿的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院,又稱「本院」。根據公開資料,擁有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1193床,醫師總數有831人。而本院170人的內科醫師,其中有50人在今年三月底前離職了。
內科的三成人力離開,留下來的醫師值班工作量暴增,值班隔天直接上診對體力的負荷很大,長期下來,也不能排除對一般門診的影響。同時,外科也有十人以上的醫師辭職。
東京荒川區的東醫療中心有450床,醫師258人有50人辭職,約占兩成。
東醫療中心在足立區建了新院區,今年度準備搬過去,結果現在醫師不足了。
千葉八千代市的八千代醫療中心擁有急診等,是地區的重要據點醫院,有501床,醫師233人。這裡也有相當的人數離職。(三家醫院的床數和醫師人數引自官網)
三個院區加起來少了上百位醫師,今年新進的醫師人數遠不及這個數字。

部分門診關閉,住院治療也終止。

相關人士表明,部分門診關閉,有些科別也不得不停止收住院病人。
資深醫師表示,「突然間人就少了,有些科別無法維持以往的門診量。東京才開始第4波疫情,(醫療端)可以應付到什麼程度還不知道。」
30幾歲的醫師表示,「院方還沒有正式公告有多少人離職,只聽說可以值班的醫師剩一半,接下來才是考驗。」
有關醫師集體離職,記者發函詢問,醫院公關室表示無法回答。
根據相關人士,為了應對疫情,院方將以往用器官分科的門診體系重編,可能是影響集體離職的原因。但根據記者訪查,決定性的理由另有其他。

【二、「名牌」女子醫大的光與影】

東京女子醫大如此享譽盛名,是因為聚集了代表日本的名醫們。

現在擔任本院的副院長,心血管外科的新浪博教授就是其一。群馬大學醫學系畢業後,進入東京女子醫大的日本心臟血壓研究所,再留澳鑽研手術技巧。回國後,與時任天皇的主刀醫師天野篤一起工作,成為代表日本的心臟外科醫師,2018年光榮回歸母校。
在傳統的心臟外科、腦外科、器官移植等外科領域中,東京女子醫大以最高的手術量傲視全國。
擁有像新浪教授這樣極具魅力的外科醫師,全國各地優秀的年輕醫師都慕名而來。因此,儘管作為唯一的女子大學醫學院,外科的醫局(診療科)中,來自其他大學的男性醫師占了大半。

譯者註:醫局不是法律或審計上規定的單位,醫學院、醫院的各單位,如研究室、診療科,多設有醫局,主責學位指導、研究費分配、分派醫師到各醫院等,組成多為醫師。

但有光就有影,不為人知的是,在私立醫大附屬醫院的醫師,待遇遠低於一般醫院。

以30歲來說,東京女子醫大本薪是25.9萬日圓,東京醫大是31.1萬日圓。相比之下,日赤醫療中心有41.1萬日圓,癌症研究會有明醫院49.7萬日圓。(引自《工資和勞動條件實情,2020年度版》,東京醫勞聯調查部)

根據各院規定,還會再加上執照津貼等,本薪只是做為參考,但東京女子醫大薪水較少是不爭的事實。

即便低薪還是想進東京女子醫大的理由

光鮮亮麗的東京女子醫大,薪資水平屬於最低階,是讓人抬不起頭的現實。

30多歲醫師表示,「即便如此大家仍搶進的理由,是因為它確實擁有國內頂尖的醫療,而且做研究跟公家機關要錢時,女子醫大的招牌很好用。」

懷有目的的醫師即便知道低薪,仍舊選擇東京女子醫大。

【三、救濟措施是到外部醫院打工】

對於低薪導致生活困難,醫院準備了救濟措施,那就是讓醫師到外部醫院打工,又稱「外勤」。東京女子醫大每週會安排一天的研究日,外勤就在這天。

東京女子醫大前準教授表示,「大學的醫局會指派外勤的醫院。雖然報酬根據醫師經驗有別,但一天有8到10萬日圓,不經過醫局,直接進到醫師口袋。用外勤補貼微薄的薪水已經是長年的慣例。」

醫師打工的薪水遠高於其他職業,但有愈來愈多案例,如醫療疏失等等,向醫師個人請求高額賠償金。也就是說,醫師總是背負著高風險在工作。

外勤中的賠償責任險費用基本上是醫師自己要付,再加上學會的會費或醫學誌等費用,一年要自掏腰包數十萬日圓。付掉這些錢,手頭就很緊。

因為上述的情形,不僅東京女子醫大,研究日的「外勤」是大多數醫大都認可的慣例。對院方而言是既能削減成本,又確保優秀醫師的苦肉計。

但是東京女子醫大的經營層卻單方面地打破了慣例。

不停止「外勤」的話就減薪。2月院方頒布了政策,殺個醫師們措手不及。

接受或離開,超過百位醫師被迫做出了離職的選擇。

招致醫師集體辭職的禁招

廢止研究日說明會的內部資料(記者岩澤倫彦攝影)

記者得到東京女子醫大的經營統籌部門對教授等管理職發放的機密內部資料,內容概要如下:

◆為配合醫師工作改革的國家政策,3月底要廢止外勤放在研究日。
◆在東京女子醫大工作的醫師有「週39工時」的勞動義務。
◆做外勤的醫師可以選擇「週32工時」,但薪水也相對調整。

伴隨「研究日」的廢止,醫師必須二選一。

一是選「週工時39小時」,等於原本出外勤那天不出,改在醫院工作,本薪不變。但原本做外勤一個月可得的32~40萬日圓就沒了,收入勢必減少。(只是估算,外勤的收入根據醫師的經驗和技術有別)。

二是繼續每週一天出外勤,每個月還是拿的到32~40萬,但外勤當天的錢就會從本薪扣掉。

【四、不管選哪邊收入都大幅減少】

無論怎麼選收入都會少。研究日的廢止不過是以工作改革為名,目的不就是削減人事費?

在醫師間蔓延的疑慮愈加深刻,對院方失去信賴的結果,斷然離開女子醫大是必然的結果。

資深醫師表示,「我們醫局整個陷入混亂。要繳學費跟房租的醫局員不做外勤無法生活下去,有人立刻就決定辭職。防疫已經夠辛苦,還要被這樣對待,理事會上大家都很生氣。」

30多歲醫師表示,「院方說有辦了廢止說明會,但包括我大家都不知道。突然跟外勤那邊的醫院說要辭職會造成人家困擾,但最困擾的應該是病人吧。要繼續外勤,已經很少的薪水再被砍,我絕對不接受。」

東京女子醫大企業工會(東京女子医科大学 労働組合)的顧問,東京法律事務所的大竹壽幸律師指出了法律問題。

「根據東京女子醫大的資料,院方認可研究日出外勤為慣例。而這次院方改變規則,將研究日的外勤排除在正常工時外,(研究日)當天被要求留在東京女子醫大工作。這麼一來,醫師的工作時間雖然延長,東京女子醫大支付的薪水卻一樣,其實是變相扣薪,對醫師來說相當於『不利益變更』。」

何謂不利益變更?

不利益變更,指資方未經勞方同意,將原勞動條件逕自變更成對其不利的勞動條件,為勞動契約法第9條所禁止(有正當理由除外)。

院方如此強硬的行動背後,意圖削減人事費以改善經營收支的戰略不言而喻。

【五、6年學費漲1200萬,增加至4700萬】

4/5濕冷的雨天,東京女子醫大的彌生紀念堂聚集了新生和其家屬,開學典禮上拍照的新生們表情都一派輕鬆。

今年度起醫學系讀6年的學費一口氣漲了1200萬,總額約4700萬日圓,在私立醫大中變成前段班。考生們稱之為「女子醫大Shock」,都在私下討論其財政惡化。

去年,東京女子醫大對防疫忙到焦頭爛額的醫護祭出「夏季獎金歸零」,引起莫大騷動一事還記憶猶新。

追究其因,理事會的代理人(律師)說明,是因為疫情下財政惡化造成30億的赤字。然而根據記者調查,30億的數字只是計算,是用獎金支出跟前年差不多的情況下去算。這個問題後來也被國會質詢,最後東京女子醫大付了1個月份的獎金。現在回頭來看,「夏季獎金歸零」也是院方削減人事費政策的一環吧。

雖然被看作指標性醫院,東京女子醫大卻苦於經營惡化。

2001年兒童心臟手術後死亡事故,接著是2014對重症兒童投被禁止的鎮定劑「異丙酚」致死事故,厚生勞動省已經2度取消其作為特定機能醫院的資格。

因為這樣病人數驟減,忙於應對事故導致私立學校補助也被減少。

人事費佔收入的比例低下

在這危急存亡之秋,創辦人家族的岩本絹子於2014年就任副理事長,2015年度起兼任經營統籌理事,開始發揮影響力。東京女子醫大的經營統籌作為事務局的主管,背負著經營責任。岩本女士雖於2019年就任理事長,仍繼續身兼經營統籌理事。

根據相關人士,岩本女士透過大幅刪減獎金和抑制定期加薪,徹底實施刪減人事費的政策。

【六、刪減人事費,50億的黑字決算】

譯者註:黑字意指獲利、盈餘,相對於赤字。

政策的雷厲風行下,2015年佔46.9%的人事費在2019年降到38.9%,也達成有史以來最高的獲利紀錄。再過不久就要公布2020年度的決算了,即便受疫情影響,仍可預期50億日圓的獲利。

為了振興經營,以醫師為首的員工們一路下來承擔人事費的刪減。但即使有賺錢,理事會也不跟員工分享利潤,而是著手計畫重建大半的大學設施,投入龐大的金額。

更過分的是,為了建設還向員工募資,目標50億日圓,要求個人樂捐,每筆10萬日圓,最低3筆,此舉可說完全觸犯了員工的底線。

「我在大學附設醫院工作,不是為了領高薪,而是作為一個醫師,想要參與先進的醫療和臨床研究,為治療病人作出貢獻。但東京女子醫大的理事會顯然有別的目標。」

30多歲醫師的這一席話,說出了上百位離職醫師的心聲。

疫情讓人切身體會到,醫護人員的使命感支撐著我們的生命。當務之急是整備一個保障合理工資、不需要兼職的環境,讓在大學醫院工作的醫師能夠全心全意投入醫療,才是對醫師真正必要的工作方式改革。

【全台灣受僱醫師不分縣市皆可入會】
👩‍⚕點我加工會(醫學生) https://bit.ly/500Support
👨‍⚕點我加工會(在職醫師) https://bit.ly/3000Support

--

--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Written by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人民的健康 醫生照顧 醫生的健康 工會來顧

No responses yet